国博展出的新石器年代·上山文明陶壶(距今约11000-8500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中新网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应妮)发现迄今国际上最早稻作农业遗存、最早彩陶以及最早农业久居聚落的浙江上山文明,21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考古效果特展和学术座谈会。主办方泄漏,上山文明遗址群现在已建立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建造方针,并坚持以申报国际文明遗产为远期方针。
观众拍照国博展出的新石器年代·上山文明彩陶遗存(距今约11000-8500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我国考古学界泰斗、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专门向“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明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发贺信,“衷心祝愿上山文明能成功申遗”。他说,通过20年开掘与研讨,上山文明已清晰了两个国际第一,稻作农业国际第一,彩陶国际第一。这次展览有利于向全社会展现稻作文明对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奉献,有利于加深国际对我国悠长前史的认知和了解。
中外考古专家线上线下参与座谈会,环绕上山文明作为国际文明遗产的价值以及上山文明遗址群维护与展现的考虑进行研讨。我国建筑设计研讨院总规划师陈同滨研讨员表明,上山文明遗址群申遗具有重大含义,可见证“农业来源”中的“稻作来源”这一我国对国际人类文明的重大奉献。上山文明是继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又一重要文明遗产,它提醒钱塘江流域的文明开展对东亚区域文明进程的奉献,将添补国际遗产中稻作来源的类型空白,也是我国特色、我国风格、我国气度考古学的标志性效果。
国博展出的新石器年代·碳化稻米遗存(距今约11000-8500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浙江高水平开展建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浙江省委关于加速新年代文明浙江工程的定见》中,也已理解精确地提出要“推动上山文明申遗”。
观众拍照国博展出的新石器年代·碳化稻米遗存(距今约11000-8500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座谈会上,上山文明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蒋乐平研讨员表明,相较于长江中游相同暴露若干稻米信息的前期新石器年代窟窿遗址,上山文明有三个明显不同的特色:一是上山稻作包含培养、收割、脱粒加工和食用的系列内容,一种簇新的农耕行为系统已开端构成;二是上山文明先民走出窟窿,占据、久居于新石器年代活动中心的原野地带,这标志着一个年代的真实开端;三是上山稻作是一种没有中止并呈现安稳前进的文明现象,跟着上山文明的开展而传达。他以为,这一遗存信息及其传递的文明含义,逾越了前期穴居遗址的年代特点和前史特点。
上山文明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蒋乐平研讨员介绍展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21年是我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上山文明命名15周年。这次上山文明考古特展是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继本年10月当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后,初次进京在国家博物馆办展。该展览为期两个月至2022年1月21日完毕,分为“那一个足迹”“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缕炊烟”“那一抹红”“那一个年代”等六大主题章节,共展出上山文明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含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久居村落遗址等上山文明重要标志性遗存。
归于新石器年代的上山文明开端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前期距今1万年前后,中期距今9000年前后,晚期距今8500年前后。上山遗址2000年11月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2006年11月正式命名“上山文明”。20多年来,上山文明考古作业已连续发现1万年前特点清晰的培养水稻、迄今最早的久居村落遗址和很多彩陶遗存,获袁隆平院士题词“万年上山 国际稻源”和严文明先生题词“远古中华第一村”。
国博展出的新石器年代·上山文明石雕人首遗存(距今约11000-8500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现在,浙江省发现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明遗址共20处,成为钱塘江流域、长江中下游甚至全我国起步最早、尖端规划、内在最丰厚的前期新石器年代遗址群,它比河姆渡文明、跨湖桥文明别离早3000年、2000年。(完)
0551-65316938
0551-65320226
ahqygk@163.com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