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洪江丨我们奔县吧·洪江市篇

  “奔”,是奔赴,是奔流,更是奔向希望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经济地理的视角,穿越山河、叩问沃土;我们走进机器的轰鸣、街市的烟火、稻浪起伏的田野。这既是一次对湖南县域“家底”的立体盘点,也是一场对区域动力的清醒探寻。

  洪江市安江镇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门前,游人如织。这是9月17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正在进行中的场景。

  这座博物馆,矗立在沅江畔。游客们凭江远眺,随行导游热情介绍:“江对岸就是高庙遗址,那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陶,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稻粒。”

  今天的洪江市,依然是个农业大县(县级市),2024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23.6%,比怀化市平均值高9.3个百分点,比湖南省平均值高17.4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收益微薄,农业县的居民收入指数通常比较黯淡。但洪江市有些不一样。过去3年里,怀化13个县(市、区)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上,洪江市一直稳居前四。

  一个重要原因是,洪江市重点打造了三项涉农特色产业——水稻种业、特色水果、农耕文旅,有力带动了居民增收。

  洪江市地处湖南省西部,是怀化市代管的县级市,区域面积2174平方公里。湖南第二大河流沅江的干流,就始于洪江市托口镇。从托口沿江东行百里,就是袁隆平视为第二故乡的安江镇。

  1961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任教。那年7月的一天,他在附近农田里偶遇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长粒满,很是喜人。

  自然界能诞生高产杂交稻,那么,能不能人工培育出符合人类需求的品种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袁隆平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他在安江农校工作了近30年,很多关键性研究环节都是在这里突破的。

  多年后,袁隆平亲笔题写的“杂交水稻发源地”7字,刻在了安江农校校园内,成为洪江市一处文化地标。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那就是洪江市继承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精神,全力发展水稻种业。2024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7万亩,产量500万公斤。历年来,无数杂交水稻种子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为“杂交水稻源头”作了新注解。

  当地农民算过账:种一亩普通商品稻谷,最多赚几百块钱;一亩杂交水稻种田,净收益能有两三千元。这就是特色种业的增收能力。

  杂交水稻种田的布局很有意思,一行父本稻株挨着一行母本稻株,如此循环。到了水稻扬花季节,农民用竹竿或长绳扫动稻田,让父本稻株的花粉飘落到母本稻株的雌蕊上,使之受孕结果。这道工序,叫“赶花”。

  “赶花”期间,最忌讳其他品种的水稻花粉飘过来污染母本。所以,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通常分布在山间盆地里,靠地势阻隔,防止“串粉”。

  洪江市所在的湘西南地区,丘陵低山起伏,造就了无数山间小盆地,又有良好水土光热条件,故成为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主产区。

  洪江市倚雪峰山脉,境内有大小河流327条,山川塑造出诸多小盆地,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了理想地理空间。全市年平均气温约17℃,年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

  但它有个独特优势——逐渐形成了现代种业研发能力。怀化国家农科园核心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首个基地、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大湘西区域中心,近几年陆续落户安江镇,成为洪江市未来经济的一大看点。

  重点科研平台相继而来,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安江的“杂交水稻发源地”身份。

  70年前,安江因区域政治中心地位拥有了安江农校,迎来了袁隆平。今天的安江,又凭其深厚文化渊源,为洪江市再续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987年,安江又发现了一株更奇特的变异水稻。它在春夏时没有雄性功能,但随着光照和气温变化,秋季又回到正常状态。此株被命名为“安农S-1”,是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迈向“两系法”的关键材料。

  1994年,安江农校教师黄渊基利用大崇乡一株变异梨树,选育出“南方梨王”金秋梨。

  1998年,“黔阳无核碰柑”面世,它是利用洪江市一株变异碰柑树选育出来的。

  1999年,洪江市科技局干部阳国胜做了次调查统计。他惊讶地发现,仅安江及周边几个乡镇42平方公里范围内,30年间就贡献了优良变异材料168个,获得重大育种成果31项,“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认为,当地山峦起伏、河谷广布,孕育了诸多小气候,为物种朝不同方向演化创造了条件。

  还有人认为,跟土壤多样性有关。“亚热带所有典型土壤类型,几乎都能在洪江市找到。”洪江市委原农村工作部部长曾庆文说。

  也有人从历史角度找答案。洪江市农耕文明起源极早,7000多年前的高庙先民可能就拥有了稻作。漫长历史中,很多优秀农畜品种基因经无数次人工选育存下来,然后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被育种界集中发现和利用。

  高庙遗址发掘现场。这里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稻粒,具备栽培稻特征,说明高庙先民可能掌握了稻作技术。

  它只是个县级市,却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名优农产品40多个,密集程度全国少见。

  洪江人种柑橘、梨子、葡萄、杨梅、岩莓……种得最多的还是柑橘类,光本土特色品种,就有黔阳冰糖橙、黔阳大红甜橙、黔阳脐橙、黔阳安江香柚、黔阳黄金贡柚等。

  之所以有这么个“黔阳”牌系列,是因为洪江市在1997年前叫黔阳县——这个地名从宋代就开始使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柑橘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一到收获季节,就有东北商人上门收购。安江镇副镇长贺余良那时还年少,家中曾有一个东北商人借宿,“提了一麻袋现金,有20多万”。

  东北商贩的财大气粗,让当地人看明白一个道理:除了要会种柑橘,还要会卖柑橘。

  一方面,他们把柑橘(含柚类)种植培养面积逐渐扩展至40万亩,2024年占全市水果总产量的八成多。

  另一方面,他们每年在周边省份采购20多万吨柑橘,运回洪江市包装加工再转售,号称“买全国、卖全国”。

  洪江市柑橘协会会长蒋建明,就是采购老手。他经营了一家柑橘加工销售企业,每年夏天去湖北收购夏橙,秋季赶往云南收购蜜桔和脐橙。他会在过年前一个月把云南蜜桔卖完,这时候本地柑橘也陆续上市了,“能一直卖到第二年的夏天”,然后继续新一轮循环。

  因为掌握了产业全链条,洪江市柑橘业的就业带动能力颇为强劲,种植、采摘、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都能给本地人提供工作岗位。

  怀化新闻网在2024年报道:洪江市水果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2.3万多人,带动相关产业5万余人就业。

  一个重要原因是,洪江长期以来“农业立市”,水稻制种和水果产业虽然“富民”,但对财税贡献不大。政府财力不足,没钱投入旅游基础设施,丰厚的农耕文旅资源长年“养在深闺人未识”。

  旅游“金三角”,分别是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三者为沅江干流所串联,两两相距不过几十公里。

  洪江古商城,是清代民国时期因木材、桐油贸易兴起的码头商埠,代表了农耕文明的商业形态;黔阳古城兴起于汉代,是中原王朝经略大西南的桥头堡,代表了农耕文明的政治形态,城中保有庞大明清古建筑群,国家级文保单位就有19处;安江地区更不用说,“史前艺术殿堂”高庙遗址、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物种变异天堂”,个个都是农耕文化金字招牌。

  在当时怀化市级战略构想中,要把旅游“金三角”打造成湖南新的农耕文化名片。

  旅游“金三角”,洪江市占了黔阳古城和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两角”,如此战略机遇当然不会放弃。

  2022年,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在洪江古商城召开之际,洪江市也在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向上争取支持、推进项目落地,只用了短短一两年时间,就交出一份靓丽成绩单——

  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59.24%,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9.12%。

  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1.15%,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3.64%。

  安江镇有个叫大畲坪的地方,曾是黔阳专区(怀化市前身)行政公署驻地,周边厂矿林立。国内人造革行业第一股“安塑股份”的前身——安江塑料厂,曾座落于此。

  1975年,黔阳专区行署迁往怀化榆树湾,大批厂矿和事业单位随之迁出。1997年新的洪江市成立,市治定在黔城,安江镇再次政治降格。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畲坪持续衰败。到2022年时,这里剩几片废弃厂房、几栋旧家属楼,无声述说着当年荣耀。

  它是怀化最热门的旅游景区之一,有民宿群,有文化创意街区,有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有高庙遗址博物馆隔江相望……这些,都是短短两年内出现的。此间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形象展示了洪江市农耕文旅“加速度”。

  游客若有兴趣沿着安江镇隆平大道走一走,一路能看到种业科研机构办公楼、杂交水稻制种大田、农产品加工车间、文旅创意品生产厂商、各色住宿餐饮场所……一二三产元素,都汇聚在一个小时步程里。

  怀化市委常委、洪江市委书记郑小结过一句话:“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战略机遇。”

联系我们
电话:

0551-65316938

传真:

0551-65320226

邮箱:

ahqygk@163.com

地址: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


微信公众号